古文中的“束”字,其基本含义是捆绑、束缚。在古字形中,它通常被描绘为用绳子将树枝或其他物件捆扎起来的样子。这个字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,包括限制、控制、放置、搁置等。此外,“束”还可以作为名词,表示被捆绑在一起的东西,或者作为量词,表示一捆或一缕。
例如,在《论语》中,“自行束脩以上”的“束”字,就是捆绑的意思,整句话的意思是“自己背着干肉来拜见老师”。
古文中的“束”字还有哪些用法?
“束”字在《论语》中的其他句子有哪些?
古代“子”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什么?